2009年12月15日至17日,针刺穴位组学”的学术讨论会(第364次香山科学会议)在重庆香山饭店召开。本次会议执行主席由耀世戴汝为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重庆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耀世田捷研究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精神病与神经科学系刘一军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担任。作为执行主席之一,田捷研究员主持会议,并做题为“基于穴位组学的针刺机理研究—从问题到方法”主题评述报告。

    本次会议特邀请国内外中医针刺研究著名专家学者60名,旨在为国内外中医针刺机理研究团体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增强中医针刺研究的国际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激发新思想、促成新支持、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对中医针刺机理研究发展规划形成战略重点及措施建议,促进中医针刺机理研究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文章,全面提升国内中医针刺机理整体研究水平。

    长期起来,由于中医针灸学自身发展规律、特色优势以及继承、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晰,一度阻碍了我国中医针灸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由于适合中医针灸机理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化体系尚未建立,获得现代医学普遍认可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医针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及良性发展的桎梏。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针刺意见声明,客观指出针刺对某些疾病治疗疗效确切,但针刺作用机理仍难以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根生中华”的针刺机理在中国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及多学科交叉理念,走出一条既适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获得国际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创新性研究框架、评价方法和规范化体系,有效推动国内针刺机理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已成为当前我国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次“针刺穴位组学”香山会议,从多个层面“神经影像学、临床治疗学、神经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系统学、代谢组学”及多个角度“持续性、特异性、协同性”剖析穴位组学关键科学前沿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学科新生长点,形成对中医针刺机理发展规划战略重点及措施建议。

    与会专家在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平等氛围中,围绕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和提出了宝贵建议。鉴于当代医学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复杂性,与会专家认为多领域合作、多学科交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临床针刺治疗、神经影像、神经生理、组织形态学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中医针刺机理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提升国内研究在国际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与总体研究实力,引领针刺机理研究国际主流发展方向,全面促进国内针刺机理研究跃升国际领先水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