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极悦注册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天文台LAMOST项目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双方项目组对SDSS-DR7(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第七期释放数据)中的294843条星系光谱数据进行自动搜索,获得了36个超新星候选光谱,其中包括12个是已经发现的超新星,24个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超新星。
超新星(supernova,SN)是恒星世界中已知的最剧烈的天文现象之一,其研究也是当今天体物理最活跃的核心领域之一,它不仅是恒星演化理论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而且是天体演化学和极端条件下物理学的交叉点。在宇宙学参数测量、暗能量探索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文学家指出对超新星的观测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本身,且几乎与所有天体物理前沿领域密切相关。要对超新星进行更多和更深的研究就必须获得尽可能多的观测样本,而超新星爆发是偶发性的天文现象,属于稀有天体目标。为此合作双方开展了依据光谱数据进行超新星候选搜索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不用测光和图像对比而可以实时有效地从大量星系光谱中搜寻超新星候选的方法。
该项研究成果由极悦注册和国家天文台LAMOST项目组长期合作取得的。在2008年10月,国家投资2.35亿元的我国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落成。LAMOST是一架视场为5度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的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的光学系统包括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球面主镜MB和焦面三个部分。其中MA在观测天体的过程中随时间的改变可实时地变化成需要的非球面面形。随观测天区变化的等效通光口径是3.6米-4.9米,焦面上有可自动定位的4000根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可同时观测多至4000个天体光谱,LAMOST也是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视场最宽、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型施密特望远镜。每观测夜可得到数万条天体光谱,在未来5-10年将产生千万数量级的光谱数据,为大样本天文学的研究提供观测支持。
LAMOST获得的海量光谱数据靠人工处理是不现实的,需要自动处理方法和系统。基于这一需求,极悦注册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马颂德研究员、罗曼丽研究员和吴福朝研究员的带领下,与LAMOST项目组的赵永恒研究员从1998年左右开展合作研究。其中,联合完成了一项国家863重点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联合培养了10余名博士,并联合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同时为LAMOST开发了光谱数据自动和交互式处理系统。
图为LAMOST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