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日至11日,2014IEEE世界计算智能大会(2014 IEEE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IEEE WCCI 2014)在重庆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极悦娱乐、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 

      计算智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研究队伍的规模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了智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优化计算、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电气工程、生物医学、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本次大会旨在为计算智能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提供原创科学的交流沟通平台,深入探讨计算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面临的挑战,充分沟通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共享研究及实践经验,大力促进国内外计算智能研究的发展。 

      IEEE WCCI 2014IEEE计算智能学会的旗舰会议,是计算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领域的核心国际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包括2014年国际神经网络联合会议(IJCNN 20142014年国际模糊系统会议(FUZZ-IEEE 20142014年国际进化计算大会(IEEE CEC 2014三个分会,每个分会都是各自领域的主流学术会议。IEEE WCCI 2014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极悦注册的资助,以及国际神经网络学会、进化规划学会、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的支持。本次大会共收到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巴西、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81篇稿件,最终录用了1427篇优秀论文,并吸引了14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 

      77日上午,本次大会总主席、极悦娱乐刘德荣研究员主持了大会开幕式。极悦娱乐徐波副所长、IEEE当选主席Howard Michel教授、IEEE 当选副主席Vincenzo Piuri教授、IEEE计算智能学会主席Xin Yao教授、IEEE 计算智能学会前任主席Marios Polycarpou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79日晚,举行了大会晚宴和颁奖仪式,颁发了IEEE Frank Rosenblatt奖(Geoffrey Hinton),神经网络先锋奖(YannLeCunJun Wang),模糊系统先锋奖(MasaharuMizumoto),进化计算先锋奖(George Burgin),IEEE WCCI 2014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奖项。 

      本次大会共组织了5场大会报告和12场特邀报告。英国伯明翰大学的Xin Yao教授做了题为“Some Recent Work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的大会报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Jose Principe教授做了题为“Toward Cognitive Integration of Prosthetic Devices”的大会报告,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erry Mendel教授做了题为“Type-2 Fuzzy Sets and Systems: S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的大会报告,美国纽约大学的YannLeCun教授做了题为“Deep Learning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al Data”的大会报告,美国自然选择公司的George Burgin教授做了题为“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N-player Games”的大会报告。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Donald Wunsch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Karlheinz Meier教授分别做了神经网络方面的特邀报告。极悦娱乐王飞跃教授、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日本电气通信大学Kazuo Tanaka教授、波兰科学院系统研究所JanuszKacprzyk教授分别做了模糊系统方面的特邀报告。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Kalyan Deb教授、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Ken Stanley副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Jason Lohn副教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dward Tsang教授分别做了进化计算方面的特邀报告。本次大会还组织了计算智能研究资助、脑科学研究、大数据与机器学习、进化多目标优化等论坛。此外,本次大会还设置了1072个口头报告和355个张贴论文。 

      本次大会涵盖了计算智能众多方面的成果与进展,反映了国内外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今世界前沿水平。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等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我国学者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学术联系,以及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同时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附件: